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时间:2024-07-09 18:16:48 | 作者:用户整理

篇一: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她是历史的沉淀,那么旧,满载着岁月的痕迹和传统的韵味。她又是时代的见证,那么新,记录着变迁和人们的梦想。

我的家乡,既承载着古老的记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村头那家米店,如同一位年迈的长者,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变化。

伴随着村头水流的淙淙声,米店老板娘爽朗的笑声总是如期而至,像远古传来的回音,飘过金黄的麦田,穿过郁郁葱葱的白桦林,让人回味无穷。

米店的每一粒米,都仿佛承载着家乡人的诚信与勤劳,那是历史的烙印,那么旧,几千年都是一样的稻米,却又历久弥新,每一季都忙碌着新的收获。

忙有两季,除了稻米便是桑田,当桑叶翠绿欲滴时,村里的人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他们悉心照料着蚕宝宝,期待着它们健康成长、吐丝结茧。

桑叶的香味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浓郁,每当我嗅到家乡土地上散发出的青草泥香时,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他们的笑声和愁叹,都融入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朴实,真挚。桑叶的香味在夏日里愈发浓郁,仿佛也融入了家乡的那条小河,那条倒映了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劳作的河。

家乡历史像流过的那条河一样那么长,每天好像都一样,一样老旧,我在这片老旧的大地上扎根、成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那么旧的故事与那每一天都更新更深让人无法割舍的情感。

我想,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笔下的《普罗旺斯》于他同我的家乡于我一样,都是久久难以忘怀的,这共通的、是永恒的、穿越时空界限的对家乡持久爱羡会和家乡青草泥香一样亘古长存,我那古老的家乡,那么旧,我的这份情感又那么新。

篇二: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在过去的一年中,那么旧的春天终于变得那样新。四下望去,人们都不断从旧中逃离,向新奔去。

“新”,似乎是一种万能的调科,各行各业都趋之若鹜,零食店总爱把那些花花绿绿的进口糖果放在最显眼处,可惜它们大多没有如包装般吸引人的美味;书店里书的封面清一色充斥着“全新力作”“新秀处女作”等溢美之词,似乎内容的质量与新旧程度成正比;就连动物园也乐于把那些远渡重洋的外国动物放在显眼处,却又让他们饱受水土不服之苦。他们恐惧着被可以为常的旧沾染,于是奋力加入他们心中的新,却因自身目力的短浅,与旧,与新,都越行越远。可是,旧与新之间当真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新”的本意指首次出现或从未经历的事物,而“旧”则是过去的情况,似乎两相对立,水火不容。然而,个人的感受会被时间与外物左右,在时光川流不息下,新旧都不过是岁月的把戏。它们相生相依,互相转满分作文网www.ZuoWenWang.net化,无人能将它们割离。同时,新未必完美,旧并非无用,即使从那么旧的事物中也可能诞生那样的新。

或许我们都被“新”那引人注目的华服吸引了,却因长期的共处失去了对“旧”应有的洞察。当我们再次审视它时,那么旧亦会化为那样新。屠呦呦正是在古籍中寻觅到了青蒿的作用,从故纸堆中产生了震惊世界的疟疾特效药——青蒿素;海弗利克正是在常规的细胞培养实验中关注到了细胞分裂次数的限制,从实验室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了革命性的重大发现——海弗利克极限。你看,他们从那么“旧”中发现了惊人那样的“新”,正因他们以新的目光打量旧的事物,才终被创造的眼眸所注视到。

用旧的目光审视,新也会被曲解;以新的目光探寻,旧亦会生新。在通向创造的路上,请换上新的视角,走好脚下哪怕再旧的每一条路,不错过身边哪怕再旧的每一颗石子,才能在达到终点之时,感叹一句:这一路走来,那么旧,那样新。

篇三: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烟雨江南总能给人梦一般的遐想,运河从此穿梭,文化在此发扬,温婉江南的旧与新,便藏匿于青果巷。

晨曦透过屋顶的罅隙,落在有些坎坷的青石板上。几百年来,古巷亲眼见证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的淡褪、屋顶瓦片被风雨侵蚀、墙角的爬山虎一举冲上屋顶……旧时浮华已逝,只留尘世沧桑,耐人寻味。

青果巷是那么旧,那么古色古香。作为江南名士第一巷,不少名人从这里走出。来到周有光故居,探寻汉语拼音的创制与发展。展馆里陈列的物品,大多是已泛黄的纸张、文件或证书。陈旧的物品被封装在密闭的玻璃内,封不住的,是那时人们努力迎合新时代的决心。又来到史良故居,身为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史良用自己的力量托起了男女平等之手,打破旧时代对女性的封建束缚。

不知不觉中,青果巷拥入了现代化的怀抱。青果巷的二期新建成了,新建筑依旧仿照着白墙黑瓦式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新上的漆在晨曦的映照下闪闪发亮,电动梯载着游客上上下下,新中式的餐厅吸引着前来观览的游客,现代化图书馆将智能与文化结合,现代元素在古巷的各个角落荡漾。

夜幕降临,河畔灯笼摇曳。莹光点缀于漆黑的天幕,运河与霓虹灯相照,五彩倒映。酒家里满了客,窗外游船随波。窗内,食客品尝着地道的常州菜,室内的装修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窗外,仍有不少游客在排队等船。“迢迢星河入梦,点点渔火不休”,渔夫轻摇着船桨,哼起古老的歌谣,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时代。

此时的青石板回味着前年以来的哒哒声,似乎从未停息。夜市在喧扬中开张,各式小吃琳琅满目,夺人眼球,增添了城的活力。年轻女子身着一袭粉纱,头顶发簪,脸上抹了脂,从身边经过时,留下香气氤氲。手巧的姑娘将新鲜采摘的茉莉串成手链,空气里弥漫着花的芳香。青果巷从历史长河中跋涉而来,蓬勃从未停息。

新与旧的摩擦,古老与现代的碰撞,铸成了焕发着活力的城。历史在沉淀,创新在发展。虽无法一眼千年,但今天的确有人在新与旧中遨游。

篇四: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临近中考的一个周末,母亲便打算带我回趟老家,让我放松一下。

到老家时正值中午,四周弥漫着烟火的气息。在坑坑洼洼的小路边,树木翠绿而富有生机。在明媚的阳光下向高处伸展着枝头。不远处,便看见一个破旧的砖瓦房,黑色的瓦片上泛着青光。

我缓缓走了进去,很快奶奶便注意到了我。手中忙活的事也停了下来,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立刻变成了灿烂的菊花,眯着眼笑道:“小杰来了呀,快点进来,外面热,要喝水吗?”我笑着摇了摇头,见爷爷不在,便询问奶奶爷爷的去处。奶奶闻言,笑道:“你爷爷在田里忙活呢,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退休就想捣弄这些,我还要去操心他。”我闻言,笑而不语,我知道奶奶最爱和爷爷拌嘴了。我突发奇想,便想去看看。

很快,奶奶便把我带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此时爷爷正拿着锄头开荒。爷爷拿着那老旧的锄头,脚上穿着长筒靴,此时正弯着腰,一次又一次地挥舞着锄头。

爷爷似乎注意到我,笑着说:“是小杰啊,是不是很新鲜啊。”说完,爷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摸了摸头上的汗液。看着爷爷气喘吁吁的模样,不禁问道:“爷爷,现在有那么多新型高科技,为什么还要用这把破旧的老锄头,你看它的木柄都发黑了。”爷爷闻言,温柔地看了看手上的锄头,轻声说道:“这是我的老战友了,也是从我父亲那一代就传下来的啦,我跟它早有感情了。用着它,我似乎能感受无穷的力量,似乎你爷爷也还在身边。”爷爷又继续道:“爷爷老了,也不想再去捣鼓什么了。只是想种几个菜,自己吃吃的。”

说完爷爷继续劳作了起来。汗水滴在黝黑的锄头上,似乎闪烁着别样的光泽。这把破旧的老锄头,似乎不再破旧,因为有了值得珍惜的情怀而变得崭新。

这一刻,这把老锄头是那么旧,又是那样新,带给了爷爷新的期望,让我感受到一股别样的情怀。

篇五: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在我的记忆中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老人在聚精会神的捏泥人,尽管满头大汗仍面露喜色。

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路上的行人以及街边的花草树木在阳光的沐浴下都充满了活力。

这时,我也如其他人一样漫步在街头。当我的余光扫到那人头攒动的小巷时,立马激起了好奇心,“应该是有什么表演吧?”我心想。下意识地往人群中挤。

我弓着腰,在人群中像一条小鱼一样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便来到最前头。

令我失望的是没有表演,而是一个老人在捏泥人。

一张半旧的小桌,一个生锈的铁盒中装了一团泥巴以及颜料盒、笔、调色盘。这大概是老人的全部家当了。只见他从泥团中捏一块泥土下来,揉成他所需要的形状安装到泥人上,再涂上颜料,摆在桌子前头风干,就大功告成了。桌上的泥人有戏剧人物,有少女雕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老人又做了几个泥人,泥人的颜色有点暗淡,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出去旅游时也见到过有店铺在卖泥人。但他们的泥人都是由机器制作而成的,颜色光彩明亮。

我的思绪被着老人的声音从脑海中拉回。他慢条斯理地说:“我这泥人的手艺是老了些但并不是很粗糙,你们要是喜欢就三块钱一个拿走,摆在家中可好啦。”

老人刚说完这些话,人群就一哄而散了——很显然他们都是凑热闹的。但还是有部分人愿意买。

我心想:“老人为什么要卖泥人?又不赚钱。”我便忙问这位老人。

老人笑了笑说:“小伙子你不懂,捏泥人的手艺可是前人流传下来的。我想把它发扬光大。”

听了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分:泥人虽旧,但如果被传承下去依旧能迸发出新的活力。

篇六:那么旧那样新作文600字初中

“这是一个新旧并存的时代”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新与旧早已不是对立,而在历史的裹挟中交融。

我的老家在离西安古城不远的一个乡村,处在辽阔的黄土高原的一隅,北方的粗犷在这里得以体现,跺跺脚下的黄土,别有一番风味。

陶像,伴随奶奶六十多年的旧物,早已斑驳。或许是奶奶还回想着从前的点滴,这种泥娃娃般的陶像身上的灰越积越多,黄土颜色也会越来越重。我缠着奶奶要学习做陶像。奶奶拗不过我,就答应了,

我坐在桌前,手上握着刻刀,看着面前的陶胚,思绪翩跹。到底怎样才能拯救陶像?如何让它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不做动画,游戏人物的陶像?亦或是做一些伟人陶像?不,这样就只能成为一般的手办了。太阳终于撑不住了,掉落到了围墙后面,但这并不妨碍他往里面窥探。

我叹息一声,无奈走到房间里,整理一下头绪。一束霞光忽然照进来,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西安的特色——兵马俑。这时,我想到了什么。或许可以雕刻兵马俑,借助当地特色宣传,使陶像技术传播下去。想到这我立马飞到桌边,重新握住刻刀,抓来陶胚,行云流水,刀刀有力,线条连续而分明,心中那股恢宏不断从笔尖喷发。

随着刻刀落下,一股气势随即便爆发出来。望着那兵马俑,平静而神秘,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唤醒了历史的记忆,置身于辉煌盛世之中。“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这一刻,陶像不再是旧的历史遗物,它有了新形态,有了追赶时代的动力。奶奶看了我的作品,赞不绝口。

我不擅长于发现旧物中的新,但我擅长创造新。那么旧,那样新,创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